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时间:2024-10-26 17:44:28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

先是关于教材的把握,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深入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其次就是我对学情的理解,挖好地基就应该填满牢固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爬山虎的图像进行讲解加以学生的理解。

说完了教材以及学情,就可以着手处理好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上好一堂课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否则就是囫囵吞枣。因此结合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②通过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③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教学目标,那么设计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就简单多了,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内容,也是支撑起整堂课的顶梁柱,因此,我将本堂课的重点设置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而难点则是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还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所以不能将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上这一堂课,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批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以后,就进入到本堂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好的导入,由于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通过引入“爬山虎的脚”这一个话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到今天的新授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自由朗读,圈点批画,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并分别出示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对比喻句如“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形象理解,也能提高他们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力。

新授第二步:多读赏析,层层推进。在这一步,首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默读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仔细思考,然后小组探讨演练模拟脚爬的动作,然后上台表演,在这里我会对学生先进行鼓励,再进行客观的点评;其次让学生齐读描绘爬山虎爬的句子,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而我也会拓展提升到这样爬体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精神?最后全班带着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有感情的齐读该段,将最终解决同学们对爬山虎如何爬这样一个难点攻克。

新授第三步:默读赏析,小组分享。在这一步,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默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和同组进行分享得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这样的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构建了团结互助的氛围。

说完了新授环节,就到了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的环节,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我也会鼓励我班上的同学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神奇,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最后就是布置作业的环节,由于本篇是说明文,讲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我会布置一个长期作业就是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 ……此处隐藏29866个字……师应予充分的预计,并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了解。

2、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又一个难点。学生对植物的茎、叶柄没有清晰的概念,很难理解文中一些相关内容的描述。

3、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语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要他们能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依然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二、三小节,了解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以及爬山虎脚的样子。

3、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并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4、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借助提示详细说说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语句。

2、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能详细介绍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难点: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1、讲练结合,渗透方法。

(1)教法:本课时中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美和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时,我围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这一训练重点进行,引导学生集中体会作者是仔细观察,有序观察,多角度观察并抓住事物特点行文,并通过说话训练等进一步巩固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学法: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2、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运用电子白板拖动、即时批注、圈画、播放视频、音乐、呈现图片等直观演示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直观感知爬山虎的美,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能借助提示详细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从而增加师生互动,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理清脉络。

上课伊始,我通过聚光灯由局部到整体展示满墙爬山虎的图片,直接引入新课。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爬山虎的多和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美的爬山虎文中究竟是如何描写的呢?

学生读题后,我在白板上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爬山虎的脚?除了爬山虎的脚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什么?从欣赏图片到读课文,问题引领,层层推进,在感知全文的同时,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语段。在交流时,我随机出示,以此来帮学生梳理脉络,理清条线。

(二)深入研读,品读词句。

感知全文,理清脉络之后,第一步,我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首先,我在白板上呈现出文中描写满墙爬山虎的相关语段,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请学生们思考:从这个语段中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从哪里看出来的?有了基础,学生们很快找到关键词“满是”、“占了一大片”等,并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而同时,我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圈画出相关的词语,使学生了解到学校操场北面墙上的爬山虎面积非常大。随后,练习朗读,为后文作铺垫。

接着,我以“那么这满墙的爬山虎在作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我在白板上呈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自由读,并试着说一说作者眼中的爬山虎是怎样的?经过充分的自由阅读和思考,学生交流时,我帮学生总结并随机圈画出相关的关键词——舒服、好看。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爬山虎让人看着舒服呢?围绕这一点,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将第二自然段中需要着重讲解的部分突出,而隐去其余部分。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弄清不同时期爬山虎叶子的不同颜色,我利用白板呈现不同时期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和不同时期的名称,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拖动图片,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通过对白板上图片的具体操作,学生既直观感知了爬山虎叶子的美,又将爬山虎各个不同时期的样子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此时再来品读语句,对文本的体会就更为深刻了。

那么,爬山虎究竟好看在哪?我再次通过白板的遮罩功能呈现出相关语句。此时,学生又找到了一些关键词语:“一顺儿朝下”、“均匀”、“ 漾起波纹”。但是,在对这些语句理解上,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我就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且进一步体会爬山虎的美。比如“一顺儿朝下”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这样看起来就有一种别致的感觉。比如理解“均匀”,补充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十分均匀是因为植物会尽可能地利用空隙来获取更多的阳光,保证彼此都能得到均匀的光照。特别是在讲解“漾起波纹”时,因为“漾”字较容易写错。我就拖出田字格,利用画笔,描红“漾”字。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指导书写。我利用无限克隆功能复制部首:三点水。让学生亲身参与,在白板上写出相关的三点水的字。学生对课文中所说到的漾起波纹的情景不太清楚。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媒体资料的补充来填补文章空白。此处,我利用白板出播放了一段爬山虎漾起波纹的视频。

当学生还沉浸在爬山虎的美中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伴随悠扬清新的乐曲朗读相关语段。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随即我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一直以来,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误认为是爬山虎,而今年他留意了、他发现了,他细细地去观察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第二步,我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介绍爬山虎脚的句子,用“——”划出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就在文中找出了相关语句。交流时,我让学生在白板上划出有关句子后,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写出了爬山虎脚哪几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三年的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组织学生逐句品读。利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本节。

经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已经明了,此时出示填空,要求学生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之后,我又利用白板呈现爬山虎脚的各个部分,利用白板的拖动和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边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解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通过填一填,画一画,说一说等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重点,深入了解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三)总结升华,提炼方法。

让学生了解,因为作者注意了,留意地观察了,才发现原来它是有脚的。因此,要想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仔细的观察,有序的观察,多角度的描述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对课文的1、2、3自然段进行朗读。

以上就是我对《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