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时间:2024-12-09 07:11:30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科学探究形式是多样的,不但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教材中有关宇宙地理知识大都属于理论探究型的教材。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题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科学概念的指导下。我对《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这一课的理论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学概念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教学参考书中有明确的陈述: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当然这课中的科学概念又何止这些。

二、确定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

理论探究虽说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活动,但却不能流失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因此教学中应当有学生的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纵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而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有怎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令我深思。慢慢的教材中的两幅照片及文字注解走进了我的思考。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马拉雅山。文字注解: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教材中第二幅照片:东非大裂谷。文字注解: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断裂谷。这是两个典型事例都是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缓慢变化。因此如何使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成为学生探究主题活动摆在了我面前。显然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都与板块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到这点的时候,意识到在向学生简介大陆漂移学说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两个个主题探究活动: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这样整堂课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教学内容也更丰润。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社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换句话就是指学生在理论探究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多少科学概念,形成的科学概念越多,说明理论探究学习越有效。其二,是学习过后,掌握、运用本课的科学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说明学习的有效性越强。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掌握、运用。

(1)、利用多媒体模拟呈现、求证理论探究的内容

要清新直观的呈现本课的理论探究内容。多媒体课件不能不说是个好帮手。因为它直观,有助学生理解,因为它形象,有助学生感知。因此,首先自己下载了省优质课观摩活动中陈老师的课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删减、增添。比如,课件中两板块相撞隆起的视频就是自己,从地震视频中裁剪而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有些科学概念很直观、很形象的呈现,便于学生思维形成、概念掌握。

(2)、凭借口语创设理论探究学习的情境

提供良好的课堂探究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比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都是在教师一定口语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学习的。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热情,有了探究的热情,思维就更积极,科学概念形成、掌握、运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领域,布置理论探究的科考作业

“为什么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这是一个与本课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科考作业。而且学生感兴趣,布置这份作业,目的在于学生在课后的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学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现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 ……此处隐藏25473个字……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些地形的图片。(播放地形的图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呢?(板书:引起地形的变化)

(意图:通过复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设计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为下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个铺垫。)......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师谈话:大家都认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一定的影响,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得运动。观看模拟实验录像

3、师提问:观察两个板块由于内部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生回答(分离)

师提问:板块分离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生答:(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

5、师谈话:前面的实验说明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块碰撞呢?(出示实验要求并讲解),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一》)。(讲解实验报告《一》)

6、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撞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撞击会形成什么地形?(预设: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大陆上特别高的地方我们会称它为山或者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山脉是排列在两个板块边缘。越用力拥挤,山越高。)

意图: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对板块运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板块碰撞而引发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7、师提问:说说板块碰撞会使地形有什么变化?拉伸呢?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二》)。(讲解实验报告《二》)

8、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平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平移会形成什么地形?(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三、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课堂小测:

一、选择题(把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内。

A、地核B、地幔C、地壳

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喷发B、一次大地震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地球的地壳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3、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会产生湖泊。()

5、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会带来好处。()

6、地球表面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变化。()

三、填空题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压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运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火山与地震会使地形发生改变,而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这就总结了地球内部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在板书中很好的体现了,并且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内容时更直观形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